欢迎访问武夷山金骏眉官网,喜欢红茶就是这般任性!

网站地图

武夷山金骏眉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武夷山新闻 >

助力福建南平绿色发展,有我科特派!

时间:2020-04-15 11:4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初秋,正值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农忙时节,6500亩水稻收割完毕后,产业重头戏百合花即将登场。在溪后村,花农们忙着给连片的田地起垄,为移栽百合花种球做准备。

  20年前,以溪后为代表的闽北农村,粗放型小农经济陷入困境,面临产业结构不协调、生产力滞后等问题,农业科技推广更是“网破、线断、人散”。1998年底,南平市领导驻村调研后,将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吴敬才派驻溪后村指导和推广农业技术,成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雏形。在科特派引导下,王台镇找准定位,发展百合花特色产业,现年产值达3亿元,走出了一条弥漫花香的振兴路。

  从农村科技服务缺位处入手,运用科技力量破解“三农”症结。1999年2月,南平市向215个建制村派出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南平调研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并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的署名文章,对科特派制度进行总结提升。此后,科特派制度开始在全省推行,并逐步走向全国。

  20年间,南平累计选派科特派10批9483人次,实现1631个建制村科技服务全覆盖,科技对产业增长贡献率从1999年的33%提升到60%以上。在“选”与“派”的循序渐进中,南平科特派制度由单一农业技术服务向宽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方向转变,成为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黏合剂”,谱写出科技助推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托举”农业

  “三农”问题从根源上是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稀缺,南平市以科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带动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为农业现代化垫石铺路。

  “多亏林老师给予技术指导,我家雷竹产量、价格都上去了,亩产值从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3万元。”在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扬杰说起科特派林振清对雷竹产业发展的贡献,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林振清服务竹产业20年,是远近闻名的“竹仙”。上世纪90年代,建瓯竹林管护粗放,竹笋、竹材产量低,整体经济效益低下。林振清通过技术培育和示范引领,扭转了竹农较为原始的管护理念,让建瓯竹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今,已成为“中国竹子之乡”的建瓯,竹林面积达134.5万亩,毛竹林和雷竹林亩均产值大幅提升,竹产业总产值达131.4亿元。

  “科特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和小农生产方式,他们引进大量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开发大批农业科技项目。”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长薛强表示,一批批像林振清这样的科特派扎根闽北农村,指导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出“中国锥栗之乡”“中国竹荪之乡”等地方名片和相关主导产业,走出一条“三农”突围的南平之路。

  有了科特派助推,南平农业发展蹄疾步稳,向着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迈进。延平区炉下镇曾是养猪大镇,2017年南平开展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拆除猪栏后,农民转产转业成为当务之急。炉下镇借助省、市、区三级科特派的力量,为退养户转型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持,实现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

  “在科特派帮助下,我们从传统的池塘散养变为精准‘圈养’,产出的鱼品质高、市价好,周期短,实现效益最大化。”炉下镇下岚村村民林顺兴从鱼种选育到养殖技术,获得省农科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区水技站等各级科特派的全方位指导,建起樟林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如今基地规模已发展到250亩,年产值将突破千万元。得益于科特派引导,炉下镇昔日养猪户在短时间内转型,食用菌、花卉、蔬果种植及水产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统计数据显示,自推行科特派机制以来,南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两项指标增幅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扶起”乡村

  今年7月,接连暴雨让邵武市下沙镇科特派工作群“忙”了起来。“暴雨后水稻出现‘空心虫’病可咋办?”“灾后受淹的瓜田怎么自救?”下沙镇农业科特派吴祥茂白天到田里指导生产,晚上还要梳理农户遇到的问题,并一一在微信群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