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夷山金骏眉官网,喜欢红茶就是这般任性!

网站地图

武夷山金骏眉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叶百科 > 茶叶成果 >

福建茶之路(3)

时间:2018-03-31 17:2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闽海关旧办公楼坐落于福州海关埕,建于186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福州等五口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国在福州仓山泛船浦建立闽海关(俗称洋关),负责福州关区(即泉州湾以北的广大区域)内轮船运载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转口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闽海关的所在地是闽江北港白龙江的深水区域,能停泊较大的船舶,江岸平坦开阔,有足够的建设用地。闽海关选址于此。深得地利之优势。自闽海关在此建关后,新开张的洋行大多跟着选址泛船浦,连原来散布闽江两岸的老洋行也渐次把行屋迁移到此地,很快地,泛船浦一带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街区。这个街区与稍后开发的天安山西洋居住文化区、山下大桥南传统街区共同构成了今天的福州仓山区。

从一座老房子入手,我们将如何解读福州港口的茶叶贸易?在近现代茶业发展历程中,福州究竟有何地位?

仓山“万国建筑”里的茶事风云

福州自清·咸丰四年(公元1855年)开放茶叶贸易后,两年内茶叶出口就超过广州,贸易额神速攀升,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州不相上下的繁荣口岸。据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统计,当年福州外贸总值占全国的13%左右,仅次于上海(65%)列第二名。

仓山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洋人的炮火打开口岸,随之而来的便是商人,他们的主要目标便是福建的茶叶。这时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业已取得长足进展,中国茶叶其实并不占多少优势。即便如此,清政府依然千方百计地勒索商人。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伦敦市面平常工夫茶每磅仅售4便士A4便士半,折银闽茶每担只能5两至5两半方能与之竞争,而福建茶叶其厘税两项每百斤先需银4,4两,其他成本更不要计算了。于是经营闽茶的中外茶商纷纷歇业或倒闭,至1890年,福州“洋商之办茶者,上年共有7家,今年则概行歇矣”。

那一段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

茉莉花茶为何那么香

说福州茶,不能不说到茉莉花茶。福州茉花茶与闽海关又有什么渊源呢?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长乐帮茶号生成、大生福、李祥春等窖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加工总量超过2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那是茉莉花茶崛起的黄金年代。即使是在中国茶叶出口下降时期,福州茉莉花茶依然有着良好的国内市场。清末开始,北京涌现出不少经营福州茉莉花茶的茶庄,如前门大街由福州人开设的庆林春茶庄、东四大街由安徽人开的吴裕泰茶庄、天津正兴德茶庄等等。有人说, “吴裕泰”、“正兴德”、“张一元”等老字号茶庄所卖的茉莉花茶“京味”足。其实,“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可以说,闽海关对于茉莉花茶香飘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宁德:百年“福海关”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随着国门被迫逐步打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很快就被强行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范畴。已经日暮途穷的清政府为了增加国家的关税收入,不得不因应中外各方的要求,不断增加开放沿海口岸的数量。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闽东三都澳的三都岛正式开通了“福海关”。从那时起至今的110年中,三都澳便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海上茶叶之港”。

外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

地处海峡西岸的闽东区域,背山面海,物产丰饶,自古海洋贸易繁荣,其中以盛产优质茶叶而最享誉中外。而且,本地域之北西南3个方向,环绕险峻山岭而致使交通极为不便的现实,则又决定了其历来外销茶货只有通过海洋畅运才是最为便捷的途径。

西方是17世纪以来才流行认识和饮用中国茶叶的,这与郑和下西洋所带出的大宗中国茶叶息息相关,而郑和远航活动所带出的大量茶叶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从历史记载来看,明初东南各地已经成名的好茶,品类已经极为繁多。所以,郑和船队运往海外的大宗茶叶可供选择的,自然不出江浙茶、浙东茶和闽茶3种。三都澳临近福州,具有极为优良的港湾条件,且有着丰富的茶货资源。如果以郑和曾经驻泊于三都澳修治舰船这个事实来说,则三都澳周边的优质茶货必然被列入采购重点。因此,闽东的茶叶在郑和时代就已经大量销往海外了。

茶


 

“福海关”的辉煌

在闽东的沿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汊林立,这就为本地域发展海洋茶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以温州和福州之间的海峡西岸而言之,诸如沙埕、赤岸、三沙、赛歧和三都澳等,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良港的形成,甚至可以说其成名的主因,皆为有赖于历来大宗茶货的外运与外销。

三都澳的良港特征,遍寻于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三都澳历来被人们誉为“五邑咽喉”,其港阔水深,口小腹大,碧波万顷,几乎辐射包容了闽东所有的重要产茶区。

清政府于当时在三都澳开埠“福海关”,无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更是得到了列强的欢迎和捧场。为了能够争相购买到这里的优质廉价茶叶,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迅速在三都岛建立了各自的茶叶公司和商行等机构。在最初的几年间,就先后有多达20多家的外国茶叶公司和商行在三都岛设立了子公司和代表处。“福海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副其实的茶贸大商港。

历经动荡,难复昔日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澳茶叶贸易的繁荣遭来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轮番海空轰炸和侵略破坏。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军舰和陆战队600余名进攻三都镇。攻上三都岛的日本侵略军对三都镇及其周边海域实行了“三光”政策。顿时,三都镇成为一片废墟,岛上的“福海关”自然也荡然无存,未能幸免。

标签: 福建 之路